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扯远了,那么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所记载的四方风,山海经里有没有呢?
当然有,格式都一样……而且更详细。
《大荒东经》:“东方曰析,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大荒南经》:“南方曰因,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长短。”
《大荒东经》:“北方曰?,来之风曰猣,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
最后北方放在了东经,应该是刘歆修书时,或者更后世时犯得错误。
总之山海经记载,与甲骨文几乎一样。
可能有人觉得,哪一样啊?错了很多好吧。
的确,东风甲骨文写‘劦’,山海经写‘俊’。南方甲骨文写‘夹’和‘凯’,山海经写‘因’和‘民’。还有西风‘彝’,写成了‘韦’。
不过北方甲骨文的字已经破损了,只剩下一个‘宀’,山海经却写明了,是‘?’。这个字早就不用了,其实就是宛字,上面多了个鸟而已。倒是很符合东夷的习惯。
另外关于南风甲骨文写凯,山海经其他段落作了补充,《山海经·南山经》:“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也就是说,山海经也认为南风叫凯风。
总之山海经犯的错误,其实都可以认为是后人整理和传抄犯得错误。
古本山海经早就找不到了,现在看的是不知道传抄了多少回的版本。有些字也变了,是很正常的。
写错字没问题,说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对比,看看其他文献犯的错误你们就懂了。
战国时的《尧典》有关于四方的描述,说帝尧朝东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观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时,分别是:“厥民析,鸟兽孳尾。”“厥民因,鸟兽希革。”“厥民夷,鸟兽毛毨。”“厥民隩,鸟兽氄毛。”
是不是很晦涩?没事,你们不用懂什么意思。
因为关于真正远古的四方司,四方风的设定,战国人早就忘了。
不懂意思,所以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写成这样。
他们看到殷商人留下的甲骨文‘东方曰析,凤曰劦’,大概也很懵逼。
因为甲骨文里‘风’字是‘凤’,继而直接理解为鸟……再望文生义,联想下觉得这里是在写鸟兽。
‘劦’字你们看结构,也知道,是有众人协力之意,继而望文生义,联想为‘合’的意思。
所以战国人结合前面的鸟兽,就写了鸟兽‘合尾’。
好好的四方司与四方风,变成了四方司在不同季节下,鸟兽的变化……
风呢?跟风没有关系了。
尧典是《尚书》首篇,儒家经典,到了汉朝,地位飙升,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选择了尧典的说法。
至于山海经的说法,司马迁没有采用,表示:‘吾不敢言也。’
所以,从战国往后,一直到近代,尧典的说法都是正统。
直至,上世纪,用科学且系统的象形解析方式,破译了商朝文物上的甲骨文。
这才发现,一直以来正统都错了,山海经是对的。
自武丁时期在骨头上刻下那段文字后,三千年下来,唯有山海经,完整记载了上古的四方风。
当然,我可以洗。
战国时期的人,不是不懂甲骨文,他们是故意篡改。
或者故意在嫁接,将炎黄东夷的文化进行融合,把大量东夷的文化,安插到帝尧等炎黄系的人身上。
他们没有选择照抄,而是从东夷系的文化里取其灵感,进行加工,然后转嫁给帝尧。
完成了民族融合,炎黄与东夷,彻底合为一体。
帝俊成了帝喾,少昊成了黄帝之子,殷商的祖先是帝喾的次子……
笑尽天下英雄,宇内我为君主!万水千山,以我为尊八荒六合,唯我称雄!我欲舞风云,凌天下,踏天域,登苍穹!谁可争锋?!诸君可愿陪我,并肩凌天下,琼霄风云舞,...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要强求。 这是一个长生果的故事。...
简然以为自己嫁了一个普通男人,谁料这个男人摇身一变,成了她公司的总裁大人。不仅如此,他还是亚洲首富帝国集团最神秘的继承者。人前,他是杀伐果断冷血无情的商业帝国掌舵者。人后,他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把她啃得连骨头也不剩。...
明末的历史纷乱混杂,堪称是一段由一些有着强大个人魅力的人书写成的历史。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这些叛逆者,还是崇祯,袁崇焕,这些当权者,亦或是吴三桂,耿精...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
穿越成了光明神,从此开启招收信徒,发展神国,称王称霸,为所欲为的羞耻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