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所以从新顺五年到八年,中原遍地开花新工业,尤其是冶金、水泥为基准的初级重工业。
然后沿海的港口、以及串联在运河、黄河附近的学校体系。
到了今年,这些体系发展下来,中原才算是汇集天下之力,初步进入新时代。
重工业成为了北方尤其是中原、平原地区的支柱产业。
农业什么的,在没有完成开发之前,很多地方都是农场在办事。
农场是什么?农场要么是国营要么是集体,根本不存在私人产业。
可以说大顺在保有中原耕地的基础上,对外又开辟了一大块地。
而且这个量级还会增加。
所以,在黄宗羲的书中明确表示,大顺不缺粮食,尤其是在大顺对行脚商在关内粮食转运过程中的减税、补贴,就足以说明大顺其实通过庞大且廉价的行脚商、牲畜力,解决了交通不畅所带来的南北粮食交易问题。
而且大顺还有海运、还有一座座商贸节点城市。
这个老头儿往后翻了翻。
中原大开发之中,附录了一张地图,上边清晰记载了大府三十、中州百二、县镇千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密密麻麻都在告诉所有人,大顺在不经意之间,通过免税、过桥减免等方式,铺开了一条条交通线,所有行脚商全在这些地方贸易,覆盖到中国九成的人口。
这个过程或许有消耗和损失,但只要调配得当,再加上供销社的整合,大顺八方的物资其实是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若是不足,还能从海外进口。
比如岱清、倭国、吕宋、交趾等地。
尤其是倭国,现在这里已经不止是大顺的人矿,更是粮食基地,大顺东洋粮食进口,基本来自这里。
差不多一年能给大顺提供稻米三百多万公斤。
倭国多山不假,但大顺培植的两个倭国政府,为了凑足兵力,他们一反常态,不再给武士大名们土地,而是合作收买土地集权,然后给武士大名发工资。
至于收拢上来的土地怎么处置?
第一,沿山造小高楼,将贫民置于此间,节约平原。
第二,购买大顺的耕地机,发展机械农业,同时引进大顺农业公司和国企,提升农业发展。
第三,将富裕出来的人口全部卖给大顺。不好卖的,或者暂时运不出去的倭人,就拉到山里去采矿、伐木,为大顺各行各业添砖加瓦。
这几年下来,两个倭国总人口下降到了五百七十万左右,有一半多人口被大顺、朝鲜、琉球三国吃得干净。
但这还不是倭国的极限。
须知倭国在明末本就有千万人口,本州岛就占了八成。
也就是说二百多万人被弄走了而已。
还不到伤筋动骨的时候。
看完这部分,老头儿看向青年说:“难怪大顺不会出事,起兵的时候打土豪分田地,鼎革的时候鲸吞天下构筑税基,现在又开始对外侵吞他国资源,步步为营,吃干抹净。
也难怪皇帝总是劝生育,说人口不足。
这么大的地盘,两亿多人口,确实不足用。若是顶不住侵吞他国内迁人口的反噬,随时可能出事。
你写信给你姐夫,劝他上书皇帝,对黄河工地的倭人苛待一些,让那边的倭人死得多点。
只有倭人死得越多,才不会影响中原人口族裔的格局。
如此,还能节约大量粮食成本。”
喜欢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当历史变成传说 当传说变成神话 当神话都已经斑驳点点 当时间的沙尘湮没一切 我们的名字,我们的故事,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传播 一如太阳高悬天空,永...
千夜自困苦中崛起,在背叛中坠落。自此一个人,一把枪,行在永夜与黎明之间,却走出一段传奇。若永夜注定是他的命运,那他也要成为主宰的王。...
天书封神榜,地书山海经,人书生死簿!九天之上,是为仙宫!...
心潮澎湃,无限幻想,迎风挥击千层浪,少年不败热血!...
大墟的祖训说,天黑,别出门。 大墟残老村的老弱病残们从江边捡到了一个婴儿,取名秦牧,含辛茹苦将他养大。这一天夜幕降临,黑暗笼罩大墟,秦牧走出了家门 ...
一念之间,沧海桑田。打眼带你进入古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