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1000多次滑翔试飞,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在他们实验与探索中,经过了两年的刻苦钻研,他们除了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之外,还自制了200多个不同的机翼进行了上千次风洞实验,修正了李林塔尔的一些错误的飞行数据,设计出了较大升力的机翼截面形状。他们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这架飞机的翼展为13。2米,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后,两副两叶推进螺旋桨由链条传动,着陆装置为滑橇式,装有一台70千克重,功率为8。8千瓦的四缸发动机。这架航空史上著名的飞机,现在陈列在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内。
以前,飞机的任务主要是用来观测和侦察敌情,根本没有配备武装。交战双方的飞行员常常在空中不期而遇,有趣的是,他们有时还互相招手致意。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这一切。
据记载,1915年4月,法国一名叫罗兰·加罗斯的飞行员在他的双翼飞机的螺旋桨后面安装了一挺机枪,然后便飞上了天。不久后,他发现了一架德国飞机,便立即对准敌机射出一梭子弹,这一出其不意的袭击使德国飞行员毫无准备,当即连人带机栽入大海。史学家认为这名法国飞行员的这一举动,开创了空战的先例。
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安德烈驾驶一架双翼飞机飞往比利时列日一带执行侦察任务,此时德国飞行员汉斯也正驾驶飞机前往马恩河岸执行同样的任务。两机在空中迎面相遇,汉斯按照飞行员的规矩向对方挥手致意,没想到安德烈反而嘲笑地向他伸出小指头。这一极具污辱性的动作令汉斯非常恼怒。于是汉斯立刻调转机头向安德烈扑去,安德烈也驾驶战机往回盘旋,并再次向汉斯竖小指挑衅。汉斯拔枪射击,安德烈也举枪还击,在空中两人就斗在一起。然而两人却弹弹发空,谁也没法将对方置于死地,可是很快便结束了无聊的争斗。最后两人挥手告别,各自去执行任务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空战便这样草草收场。
但是,军事家们却因为两个人在空中的这番争斗而得出了灵感。因此,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架武装战斗机由此诞生。
更多的专家则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飞机刚刚发明不久,它之所以能在战争中派上用场,是因为它有助于执行航空侦察一类的军事任务。航空侦察以后,往往就是猛烈的炮击,因而当时步兵要求的空中掩护不是防止敌人飞机轰炸,而是要阻止敌方飞机的空中侦察。为了阻止敌方飞机的空中侦察,才发生了空战。
据说是法国率先创建了战斗机部队,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最初,空战用的武器还是步兵用的轻武器,虽然看似打得激烈,但战果却甚微。据资料记载,从1914年10月~1915年7月间,法国飞行员仅击落了8架战机,而且其中7架是用卡宾枪击落的。1915年,德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装有机枪射击协调装置的飞机,使战斗机的作战能力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从1915年10月开始,协约国和同盟国正式开始争夺前线上空控制天空的能力,即制空权。各国深知,谁掌握了制空权,谁就易于取得地面作战的胜利。于是,双方开始了长期而残酷的空战。
那么人类史上首次空战究竟是因何展开的呢?其中又有何内幕呢?由于史料有限,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4。“日德兰”鱼雷之谜
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
德军指挥官赖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
英军指挥官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
日德兰海战攻势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大舰队和德国公海舰队于1916年5月31日~6月1日在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进行的海战。亦称斯卡格拉克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遭到英国的海上封锁。为打破封锁,1916年5月,德国公海舰队司令R。谢尔命令F。von希珀指挥战列巡洋舰分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佯动,企图诱使英国海军编队出海,然后以公海舰队主力进行截击并将其歼灭。英国大舰队司令J。R。杰利科从截获的电报中得悉德国舰队即将出海的消息后,率舰队前往迎击,企图将其一举歼灭,以夺取波罗的海制海权,打破德国对俄国的海上封锁。双方参战兵力为:英舰151艘(战列舰28艘、战列巡洋舰9艘、巡洋舰34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驱逐舰78艘、布雷舰1艘),德舰110艘(战列舰22艘、战列巡洋舰5艘、巡洋舰11艘、驱逐舰72艘)。
5月30日22时许,英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6艘、战列舰4艘,由D。贝蒂指挥)和主力舰队分别从罗赛斯、斯卡帕湾和因弗戈登出航东驶。31日2时许,德前卫舰队(战列巡洋舰5艘,由希珀指挥)由亚德湾出航北上,主力舰队随后跟进。当日14时许,双方前卫舰队在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遭遇。英前卫舰队向东南方向疾进,企图切断德舰退路;德前卫舰队转向回驶,企图将英舰引向德舰队主力。15时48分,双方成同向异舷机动态势开始交战。英战列巡洋舰"不倦"号和"玛丽王后"号被击沉,旗舰"狮"号受伤;德舰损失轻微。一小时后,谢尔率公海舰队主力赶到,英前卫舰队北撤,以与大舰队主力会合。
谢尔在不明英大舰队主力出海的情况下,率德舰队追击英前卫舰队。18时许,英前卫舰队摆脱德舰追击,与舰队主力会合。杰利科判明德舰准确位置后,命令舰队主力成单纵队向东南方向航行,以迂回向东北方向航行的德舰。在队形变换尚未完成时,英舰即同德舰交火。经激烈炮战,英舰"防御"号、"无敌"号和德舰"吕佐夫"号先后沉没,并各有数艘舰只受损。谢尔判明英大舰队主力投入战斗后,决定撤出战斗。18时36分,德舰队"同时转向",向西南方向撤退。杰利科因担心受到潜艇和鱼雷攻击,没有下令追击,而是改向南驶,企图切断德舰向基地返航的退路。19时许,德舰队再次"同时转向",企图从英舰队尾向东突围,结果进入英主力舰队中央,遭到对方火力猛烈攻击,数艘舰只受创。19时13分,德舰队第三次"同时转向",向西而后向南撤退,并以驱逐舰向英舰实施鱼雷攻击。英舰队为免遭德舰鱼雷攻击,于19时21分由南改向东南航行,从而丧失歼灭德舰的良机。14分钟后,英舰队转向西南航行。20时17~26分,双方再次进行炮战,随后德舰队向西撤退。
21时许,英舰队以轻巡洋舰分舰队为前卫,驱逐舰为后卫向南航行。谢尔为突破英舰拦截,以主力舰为前卫,改向东南冲向英舰。22时至次日凌晨2时,双方多次交战,英舰损失5艘,德舰损失2艘。杰利科在夜间一直未判明德舰的位置和航向,直到5时40分才获悉德舰已从英舰队尾摆脱拦截,因担心遭德潜艇袭击和触雷,最终放弃追击德舰的计划而返航。中午,德舰队驶回亚德湾。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也是世界海战史上最后一次战列舰大编队交战。但是,英国和德国的舰队主力并未进行决战,战后双方在北海的力量对比和军事态势未发生重大变化。海战中,双方未组织周密侦察,情况不明,指挥不力,均未达成预期战役目的。德军射击技术和舰艇操作水平较高,"同时转向"战术运用娴熟,但舰队实力处于劣势,只得夺路而逃。英军虽握有主动权,但行动不坚决,终于失去歼敌良机。战斗中,英方损失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3艘、驱逐舰8艘,伤亡6800人;德方损失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5艘,伤亡近3100人。
“日德兰”海战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舰队主力的决战。还有一条原因,却与一枚神奇的鱼雷有关。
据史料显示,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了一场海战。奇怪的是当海战结束后,交战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以至于如何评判它成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从双方伤亡损失情况来看,此战中英国舰队共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11。5万吨,伤亡6945人;而德国舰队共损失了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战斗吨位达6。1万吨,伤亡3058人。英德双方损失比近2:1。就此情况而言,德国人的确是这场海战的胜利者。况且从战术上来看,大洋舰队向强大的英主力舰队发起了勇猛的挑战,希佩尔舰队重创了贝蒂舰队,舍尔准确的判断和优良的航海技术,使他成功地摆脱了占极大优势的杰利科的追击。然而就战略而言,德国海军没能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全球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大洋舰队困在港内仍然是一支“存在的舰队”。
据后世评价,日德兰海战是战列舰时代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舰队决战。在这次海战中,“大炮巨舰主义”遭到失败。此后,德国和其他海上强国开始研发争夺制海权的新型力量和探索新的战法。二战中出现的潜艇破袭战和航母海空决战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奇怪的是,这些先进武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反而是一枚普通的鱼雷,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鱼雷是消耗性水中兵器,一经发射,要么与目标同归于尽,要么自沉于海底。然而,一枚1916年发射的鱼雷居然两次周游世界江河湖海,直到1972年才销声匿迹。这就是在“日德兰”海战中发射的鱼雷。
据说在1916年5月31日,英德海军在日德兰半岛展开激战。当时,英国海军的“鲁普斯”号超级无畏战舰右前舷第7号鱼雷发射管发射了一枚长5。5米,重655公斤,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白头”鱼雷。这枚鱼雷未中目标,但从此却开始了神秘的旅行。就是这枚鱼雷半个世纪中出现过125次,连续航行了56年。由于它是在日德兰海战中首次发射的,因而被人们称为“日德兰”鱼雷。
据多项研究证据显示,56年来,“日德兰”鱼雷先后经过北海、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美国东海岸、委内瑞拉海岸、巴拿马运河、太平洋、苏门答腊海峡、非洲东海岸、巴西的亚马逊河三角洲、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刚果河口、法国卢瓦尔河源头和非洲大湖。各国不少海军和船员都曾见过它,两艘美国军舰还曾围追堵截,最后还是没有留住它。
那么为何这枚鱼雷出现如此大异常理的情况呢?专家认为,“日德兰”鱼雷经久不沉是由于雷体中段有一个占鱼雷总长1/3~1/2的气舱,内储高压空气,由于雷头装药量很少,只有二三十公斤,所以能接近零浮力,故此浮而不沉。且其本身并无动力,只是借助洋流南下北上,东去西来。至于为何其后又绝迹当世,估计可能是气舱进水后沉入海底,或许是漂入了南半球海域。但是其下落究竟如何?这枚鱼雷又何以如此神奇?至今还是个谜案。
5。英军为何一天阵亡6万
马克沁机枪
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战壕
1916年7月,就在德、法两军在凡尔登城下的浴血厮杀进入白热化的时候,巴黎西北的索姆河两岸又燃起战火,英、法军队向德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就是持续四个月之久,惨烈程度甚于凡尔登战役的索姆河战役。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
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两岸雷鸣般的炮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英、法军隐蔽的炮兵群对德军阵地开始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击。空前猛烈的炮火使德军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硝烟和火海之中,地动山摇,不时有德军的掩体和障碍物飞上天空。在德军阵地上空,英、法军的校射飞机不停地盘旋,给地面炮兵指示目标,纠正弹着点;同时,战斗侦察机则不时地向德军阵地扔下炸弹,而后俯冲扫射。德军表面阵地上早已空无一人,因为在这样猛烈的炮击下,没有人能够幸免,即使没有被密如雨织的炮弹直接炸死,也早已被此起彼伏的剧烈爆炸震死。此刻,德军士兵早已钻入深深的地下工事,安全地躲避着倾泻而下的炮弹。担负侦察和监视的德军则利用潜望镜在工事里观察英、法军动向。
炮击持续了整整一周,在这期间,英、法军还向德军阵地不定期地发射化学炮弹,他们认为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炮火准备应该是效果显著的。6月30日夜晚,炮击到了最后阶段,也达到了最高潮,准备投入进攻的英、法军士兵都爬出堑壕,感叹地观看着战争史上的奇景,德军阵地上炮弹爆炸的闪光多如繁星,与夜空中的星星连成了一片。
炮击早已把德军阵地上的铁丝网炸得七零八落,大部分掩体已不复存在,堑壕和第一阵地的交通壕被夷为平地,德军第2集团军的观察和通信配系被摧毁,许多炮兵连失去了战斗力。
7月1日清晨,炮击终于停止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硝烟渐渐散去的战场,经历了一周炮击的德军阵地上死一般地寂静。谁都知道,这是大战前的平静,是拼死厮杀即将开始的信号。早晨7时30分,英军的阵地上突然响起了刺耳的军哨声,只见英军士兵爬出战壕,开始向德军阵地前进。就在这时,英法军的炮兵开始了冲击前最猛烈的炮火掩护,德军阵地立刻又被弹雨所覆盖。但是,德军已从潜望镜中发现英、法军的动向,士兵们全部蹲在坑道口,准备占领表面阵地。英、法军的炮火向后一延伸,德军立刻从地下工事中倾巢而出,他们把沉重的机枪全都搬上阵地,迅速地挖好掩体,把黑洞洞的枪口指向阵地前的开阔地带,居高临下地准备射击。
阴阳分天地,五行定乾坤。天穹之下岁月沧桑的中土神州,正是仙道昌盛的时代,亿万生灵欣欣向荣。纵横千万里间,总有人间一幕幕悲欢离合,在恢弘长生的仙道中上演着。有光便有暗,天穹之下光辉之中,仍有沉默的影子悄...
生存,很容易。 生活,很艰难。 我族,要的不是卑下的生存,而是昂首高傲的生活。 我族,誓不为奴!...
心潮澎湃,无限幻想,迎风挥击千层浪,少年不败热血!...
永夜降世,妖魔四起,百年暗夜到来之际,夏宫里走来了一位腼腆的少年郎微信公众号一夕烟雨(内有番外!)大夏王侯VIP群123788213(入群需验证订阅)...
简介宇宙杀神渡劫陨落,重生为地球上的废材少爷,身边还有个貌美如花的未婚妻,这一世,注定不平凡他无心世俗,却成为地下世界的王者他医术无双,让无数人千...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要强求。 这是一个长生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