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傍晚时分,霍夫曼在凯特尔的陪同下抵达了设在斯摩棱斯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受到了莫德尔等人的热烈欢迎,除该司令部重要将领外,魏克斯、约德尔、蔡茨勒等人早已在这里就位。
斯摩棱斯克的位置十分接近前线,特别是在去年秋季主动放弃勒热夫突出部后,距前线只有大约200公里,也就是坦克机群5-6天的冲击距离,中央集团军群有一段时间曾将司令部设在明斯克,但莫德尔上任后,立即就将司令部位置前移至斯摩棱斯克——他的勇气可见一斑;魏克斯的东方集团军群编成后原本将指挥部设在基辅,因为这次战役要配合中央集团军群作战,他同样把指挥部带到了斯摩棱斯克,因此一下子涌进两个指挥部的人马,场面似乎有点儿拥挤。
霍夫曼对此倒是无所谓,在乌克兰文尼察大本营关门后,各集团军群指挥部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提高,蔡茨勒自己的指挥部放在了明斯克,不过一旦有重要战事开展时,他基本都会扑在主力集团军群司令部所在地,最近半年多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设在罗斯托夫的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
说起来很惭愧,身为陆军总司令的霍夫曼已很久没有造访中央集团军群了,就连莫德尔本人,在其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后,霍夫曼也没见过。不过这不影响元首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大家反而觉得现在这样更轻松自如,更能减少来自政治上的阻力与不切实际的要求,整个作战指挥体系更为流畅。
看着人群中跃跃欲试的莫德尔,霍夫曼很满意,他喜欢这种朝气蓬勃的新生代,不喜欢容克军官们的温吞水——像魏克斯、龙德施泰德这样的老派军官他总觉得似乎总有种隔膜在里面,不过老帅有老帅的好处,他们在协调各方面关系上比较得力,而且深厚的资历也让人十分尊重。所以霍夫曼把龙德施泰德摆在了西线陆军位置的基础上,让魏克斯元帅担任了由大量东方国家部队组成的东方集团军群司令官,然后让莫德尔接替了魏克斯原来的位置。
实际上,将莫德尔提拔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的任命是有很大阻力的——这任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时间,莫德尔此时在资历上非常稚嫩的——1938年他还是个上校!在人群中完全属于小字辈,别说与龙德施泰德、魏克斯这样的军中宿将没法相提并论,比起古德里安,克莱斯特、霍特等将领的资历也完全没法看,甚至他晋升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时间还很晚,当初排在莫德尔前面有资格接手这个集团军的将领超过了15人,但最终是莫德尔拔得头筹,结果过了半年多他又一跃成为集团军群司令官。
如果不懂什么叫火箭式提拔,看看莫德尔的晋升资历就可以看到了,如果硬要在陆军中找一个能相提并论的将领,那就只有蔡茨勒,后者晋升少将比莫德尔还晚。
不过霍夫曼没有被这种意见所左右,他在发布任命时解释了原因:“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的目标不是进攻,是防守!我认为,就莫德尔将军表现出来的勇气、决心和以往战绩来看,我认为他可以挑起防御重任。”
这一点大家倒没有疑问,因为德国国防军一贯以来的主导思想就是进攻,闪电战、装甲集群等战术都是为进攻而生,论进攻能力,一批人抢着做第一,古德里安、霍特、克莱斯特都是赫赫有名的闪电战急先锋;但论突出的防御能力,除了戈特哈德-海因里希似乎就只有莫德尔了,而前者对党的态度一直很不积极,再加上毫不掩饰的宗教信仰,属于被控制使用人群。即便霍夫曼本人对海因里希没有成见,自他以下的四巨头都是有想法的,如果非要在两人中做出选择,党内一边倒地力挺莫德尔,就连蔡茨勒本人也认为莫德尔更合适些。
莫德尔的司令官职位就这样稳定了下来。不过军队资历向来还是很重要的,既然莫德尔的位置要保住,霍夫曼便在其他地方进行了调整:由于南线兵力集中,霍特集群、克莱斯特集群在指挥上统一归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但级别定在集团军群一级,等于也变相晋升了霍特和克莱斯特的职位;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虽然只挂着集团军司令官的头衔,但因两人都得到了元帅节杖再加他们负责的战略方向都算是独当一面、直接对总参谋部负责,因此也被定为集团军群级指挥官;同样归属于该级别的还有西线陆军司令官龙德施泰德元帅和后备军总司令勃洛姆堡元帅。
在陆军总司令之下,级别相当于集团军群级司令官的实权指挥人员一共达到了8人,再加上蔡茨勒,基本就构成了核心班底。说起来,陆军的编制与人事制度是有特殊之处的——海空军都有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唯独陆军没有副司令。不是不能设副司令,而是总参谋部在陆军传统中地位很高,要不是霍夫曼自己兼任了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在勃劳希契时代,总参谋长哈尔德甚至可与总司令分庭抗礼。
鉴于蔡茨勒资历较浅,霍夫曼一直在思考设立陆军副司令,他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对象是曼施坦因,认为唯独只有他配得上“司令官中司令官”的位置,而且曼施坦因为人还比较圆滑,自己属于老牌容克世家,但由于平民出身的新生代们关系良好,类似古德里安的刺头行为是干不出来的。但有一件事让霍夫曼颇为头疼——曼施坦因的胃口很大,甚至在看他看来已够得上好大喜功的标准。
春醒战役休战期,曼施坦因除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方向发动牵制性进攻配合南线作战以外,还通过约德尔向霍夫曼提出了一个中亚计划——即让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全体与克莱斯特集群大部分,共计动用50万左右的部队在里海北岸登陆,从后方横扫苏联腹地——不是从东往西扫,而是从西向东扫,即通过后世的哈萨克斯坦扑向乌拉尔山,通过侧翼包抄与后路断绝来迫使斯大林投降。
战略理由当然是非常明显的:突破里海北岸防守后,后面俄国腹地一片空虚,兵力也很有限,只要补给跟得上,德军横扫起来会非常轻松;但问题恰恰也出在补给上,虽然里海通道历史上是南线租借物资的重要运输通道,但霍夫曼不认为德国目前有能力通过里海为前线运输足够50万人的补给——这可是货真价实的50万机械化部队,不是3万、5万,要是丢了的话,那德国可就要完蛋了。曼施坦因当然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问题,但他寄希望于神奇的施佩尔,让后者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霍夫曼好几次都在想,如果自己有美国人的补给能力,那这个计划他会毫不犹豫地批准放行,可问题是德国的后勤能力虽然已比历史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比起美国来差距还是挺大,再加上德国还有非洲、南美、亚速尔一系列战略方向要兼顾,不可能把所有宝都压在这上面。成了当然皆大欢喜,不成的话其他方向就崩塌了。
最令人痛苦的是,他到现在还分不清楚这究竟是曼施坦因的真实想法还是对方为迎合自己而故意提出来的大计划,就连约德尔和凯特尔也目瞪口呆,一时间判别不了利弊。好在这事还不着急,完全可以慢慢筹划、从长计议。
除了这个大计划令人举棋不定外,指挥与人事层次的调整也到了迫切需要调整的时刻了。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军完成中东战役任务并加入南线战场,再加上非洲战役即将结束,霍夫曼发现自己面临战略方向与布局的再思考,必须重新对兵力部署、指挥层次和架构再进行调整。
可如何进行调整他还没完全想好——到底是对苏总攻还是对英总攻?这决定了100万级别兵力和大多数战略物资的重新布局。就是最简单的人事问题也足够令人头疼——一方面要考虑能力与资历,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方方面面平衡,最后他决心暂时搁置这些长期想法,先全心全意打完城堡战役再说。
虽然用了与历史上一样的名字,但两次战役的内涵显然是不一样的,这次的目标在于向莫斯科突击。
关于具体战役目标的选择,莫德尔代表中央集团军群提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勒热夫-维亚济马,另一个是图拉。前者是从西线进攻莫斯科,打算重演台风战役的套路,后者是以奥廖尔为出发点从南线进攻莫斯科,这是台风战役中试图从南线迂回的套路。应该说都不是什么新东西。
争论很久后,众人就一点意见达成了一致:城堡战役不是主攻方向,目标暂时也不是莫斯科——霍夫曼认为还不到发起第二次台风战役的时间,这次目标很明确,通过模拟台风战役来吸引红军重兵,为春醒战役第三阶段创造机会。(未完待续。)
云想想上辈子是个风风光光的大明星。 这辈子她想要做个兢兢业业的好演员。 爱惜羽毛,宁缺毋滥,不靠粉丝数量说话,作品才是底气。脚踏实地的靠自己一步步迈向...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熟悉的高中传授的是魔法,告诉大家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法师。居住的都市之外游荡着袭击人类的魔物妖兽,虎视眈眈。崇尚科学的世界变成了崇尚魔法,偏偏有着一样以学渣看待自己的老师,一样目光异样的同学,一样社会底层挣扎的爸爸,一样纯美却不能走路的非血缘妹妹不过,莫凡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够主修一系魔法,自己却是全系全能法师!...
十方地狱禁不了我魂,浩瀚星空亮不过我眼,无垠大地载不起我脚,诸天神魔承不住我怒!我要这天地匍匐,我要这轮回断灭!...
黄沙掩埋了白骨,夕阳下的风中,有着血腥的味道。大陆的痛楚,在朝着四面八方扩散,当大爆炸的历史出现拐点的时候,当巨大的钢铁要塞横亘而过,遮蔽住人们视野的时候...
音乐影视绘画书法雕塑文学你都懂?略知一二。都会一点的意思?嗯,都会亿点的意思。怀揣系统,靠艺术征服世界,成为各界人士顶礼膜拜的无冕之王。...
啥,老子堂堂的漠北兵王,居然要当奶爸?好吧,看在孩子他妈貌若天仙的份儿上,老子勉强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