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家书院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45 第45章 阴毒(第1页)

与诗词阁冷静理性讨论不同,金陵城各大书院私塾学府则完全陷入一片狂热的一面倒的声伐纪宁声浪中。

虽然他们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缺乏行动能力,再加上不想被纪敬利用,没有参与砸三味书院的行动中,但是不代表他们不排斥纪宁和三味书院。

纪敬等人的惨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金陵城书生们的失败。

不过,他们又怎么肯承认呢?

这可是狠狠地抽了他们的耳光啊!

这些书生一边痛斥纪宁蛊惑人心,煽动愚昧老百姓对抗,其心可诛,一边痛骂鄙夷纪敬无能,以至正义之师遭受惨败,把行动惨败的原因完全归咎于纪敬,将惨败的原因摘除出来,维持他们对纪宁和三味书院的讨伐和排斥的正义性。

可怜纪敬在此次打砸三味书院行动中,除了被纪宁当街暴打得跪地求饶外,还落得一个无能、废物的骂名,一辈子都洗不去的标签。

倒是纪宁,虽然唾骂他的声音更多更凶,但再没有人敢鄙夷他是废物了。

能在满城声讨、千夫所指之下,于绝对劣势中进行绝地反击,大获全胜,这种人怎么可能是废物?

那些书生虽不遗余力地抹黑纪宁,但没有一个人妄言攻击纪宁是无能和废物的,甚至连纪宁以前顶着的纨绔标签也有意无意地不怎么提及了。

不过,纪宁打了他们的脸,这些书生激烈反弹起来。

除了掀起更加巨大的满城声讨纪宁的声浪外,他们积极地各个学府书院私塾之间奔走,将大部分书生联合起来,一起上书知府大人和教谕大人请命取缔三味书院,革去纪宁的功名,以此扳回面子。

除了那些自命不凡的书生们,金陵城内同样掀起轩然大波,满城热议。

与各个学府书院私塾一面倒地声讨纪宁和三味书院不同,金陵城的百姓出现三种不同的声音。

除了表示有待观察的中立理性声音外,另两种声音是最主流最尖锐对立的。

一个是强烈反对排斥纪宁和三味书院,一个是强烈支持拥护纪宁和三味书院。

反对排斥纪宁和三味书院的基本是金陵城有身份有地位有钱财的中层和上层,而支持拥护纪宁和三味书院的则以底层老百姓居多。

一时间,纪宁彻底处于整个金陵城的舆论风暴中心,偌大一座金陵城被纪宁一个人搅动。

……

……

纪府,养气院。

头肿得像猪头一样的纪敬跪在纪泽前,头颅低垂,噤若寒蝉地接受纪泽的怒骂痛斥。

纪泽没有怒斥纪敬违反他的禁令对纪宁公报私仇,而是骂纪敬办事无脑、无能和软骨头,丢尽了纪府的脸面。

纪敬低垂着头,眼睛血红,充满刻骨的怨毒阴狠。他不是怨恨纪泽,而是怨恨纪宁。

怒骂了一阵,纪泽终究老朽了,行将就木,没力气继续骂下去,不得不停下来喘气。

这时,站在纪敬旁边的一位中年美贵妇开口说道:“爷爷,您消消气,气坏了身子可不好。事情已经发生了,您在这儿骂敬儿也没什么用。孙媳妇认为当前最要紧的事是如何挽救纪府的声誉。敬儿一个人的名声受损不要紧,但纪府积累两百多年的声望可万万不能毁于一旦啊!”

原来,那中年贵妇不是别人,正是纪敬的母亲史红艳。只见她长得虽美艳,但眼睛是一双三角的丹凤眼,眼角高高翘起,嘴唇单薄,给人有种刻薄狠毒、不好相与的感觉。

她本来不在金陵城,但得知纪敬第一次被纪宁打的事后,立即赶回来,恰好这两天赶回到纪府。

纪泽没立即接话,仍喘着气恢复力气。

热门小说推荐
龙王传说

龙王传说

心潮澎湃,无限幻想,迎风挥击千层浪,少年不败热血!...

霍少的闪婚暖妻

霍少的闪婚暖妻

陆家有两个女儿,小女儿是天上的月亮,大女儿是阴沟里的死狗。陆妈你长得不如你妹妹,脑子不如你妹妹,身材不如你妹妹,运气不如你妹妹,你有什么资格过得好,有什么资格幸福?陆微言姐姐,你的钱是我的房子是我的,你男朋友也是我的。你就安心地当又穷又没人要的老处女吧。陆一语凭什么?我也肤白貌美大长腿好么?分分钟能找个男人...

永夜君王

永夜君王

千夜自困苦中崛起,在背叛中坠落。自此一个人,一把枪,行在永夜与黎明之间,却走出一段传奇。若永夜注定是他的命运,那他也要成为主宰的王。...

凰妻倾世

凰妻倾世

宁芝作为大晋朝第一奸臣世家嫡女,风光无限。无他,便是这半壁江山都要仰仗宁家,纵然是皇家最尊贵任性的二皇子裴珩,也只能忍着。  宁芝笑着二殿下,不如你我豪赌一场如何?输了,我嫁给你。若是赢了么,不仅是我主天下,连二殿下的人,心,也都一并是我宁芝的,如何?  裴珩嗤之以鼻,一个小女子也敢要帝位么?就陪她赌一场又如何?他还能输了不成?总要叫她知道厉害!...

费先生,借个孕

费先生,借个孕

沈于归从小就特别倒霉,衰神附体。她拼尽了此生所有的运气,遇到了他只要跟费南城在一起,所有霉运通通退散。于是,她就赖上了他。boss,借个运!费南城纠结了一下,开始认真的脱衣服。沈于归惊恐你,你,你要干什么?费南城欺身而上不是要借个孕?沈于归此运非彼孕啊喂!!我拼尽了此生所有的运气...

长宁帝军

长宁帝军

这个天下大大小小数百国,说到陆地武功宁国近乎无敌,有四疆四库的虎狼横扫六合,陆地延伸到哪儿,宁军就能把战旗插到哪儿,可是海疆之外虎狼不及之处总有些人不服气,于是就有了那少年带刀扬戟,一苇渡江。...